廉政要闻
网站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廉政要闻     
从西溪湿地、余村的美丽蜕变看绿色发展之路的着力点
发布日期:2020/4/3       作者: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2420]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浙江考察时,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指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时指出“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一个在城市,一个在乡村,但讲的都是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文章。

  细看两地的发展历程,就是两个美丽蜕变的生态文明故事。余村关闭矿区这一摇钱树并没有返贫,反而路子越走越宽广,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西溪湿地,原是边缘地带,因为生态改善,成为杭州的一张城市名片。余村、西溪湿地的成功实践有力证明,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余村、西溪湿地这两个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本,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传统思想。如何找到正确的着力点,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落到具体实践中,走出一条条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值得我们认真观察、分析和思考。

  寻找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平衡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选择,而是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两者兼得,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在西溪湿地的开发中,一开始是将西溪湿地作为一个“以水网沼泽为特征的湿地型风景区”来发展,着重于风景旅游的开发利用。后来发现随着大量游人的涌入和景点建筑的建造,景区生态承载量加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反而进一步恶化。有鉴于此,有专家学者认为,湿地应该实行全封闭保护,禁止进入,绝对封育。但是,这种单纯保护而不加以利用的观点,显然只是一种理想化,同样不利于西溪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反复权衡,“寻找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平衡点”,被作为西溪湿地发展思路最后确定下来。西溪湿地下决心还原原生态,同时对湿地科学合理分区。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塘、虾龙滩、朝天暮漾、包家埭和合建港五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整个湿地80%多的区域被保护起来,20%对外开放,在保护的同时适度利用,通过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与2005年开园时相比,维管束植物新增了475种,昆虫增加了390种,鸟类增加了102种,水质平均提高了三至四个标准,整体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因地制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各个地方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不一,走绿色发展之路,就要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好比较优势。余村三面环山,溪水长流,竹林茶园广布。关闭矿区后怎么发展?老百姓收入哪里来?为此,余村人依托“竹海”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白茶、椅业等产业,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办起了漂流。这些年,从杭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甚至是从全国城市赶来休闲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现如今,矿山遗址公园取代了被炸得坑坑洼洼的冷水洞矿山,水泥厂旧址改建成田园观光区……余村人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实在在地从中获益。2019年,余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96亿元,接待游客9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5年的8732元增加到49598元。

  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每一个细节。细节之处见精神。只有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落到每一个细节中,才能真正显现绿色发展的生命力。在西溪湿地,公园内的塘堤都是泥质,不少沿岸的游步道需要驳坎。设计时,专家提出用松木桩护堤,因为松木桩在水中不会腐烂。后来经向居住在湿地内的村民求教。村民们说,松木桩虽然不会腐烂,却不能生根、发芽,建议用柳树桩护堤。柳树生命力旺盛,柳树桩是活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根、发芽,树根会抱住堤岸,水底下纠结的树桩有利于泥鳅等生物生存。虽然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成本高,但更能改善生态,建设者果断采纳了这个建议。水壁由陡坡改为缓坡,利于湿生植物生长;施工时精心规划与避让,使湿地的几千棵柿子树全部留下;污水直排被淘汰,管网配置到角角落落……这样的细节在西溪湿地中比比皆是。在余村,保护生态从减少农药使用开始。早先为追求毛竹产量最大化,村民大量使用农药除草,导致山间野生动物减少,溪水被污染,卖竹子、竹笋的效益也不高。现在为保护生态,村里严禁喷洒农药、提倡自然堆肥,溪流恢复清澈,野生动物多了,产出的竹笋更加绿色优质。

  运用科技力量,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技助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绿色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比如,西溪湿地建设了生态信息集成展示中心,整合气象、环保、林业等多部门站点监测数据,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等技术,对湿地生物多样性、水质、大气、土壤等进行动态监测,实时掌握湿地的“情绪变化”和“身体状况”,不仅提升了西溪湿地生态管理水平,也方便游客了解西溪湿地的环境质量,提升了生态旅游的便捷程度。余村则发展智慧旅游,通过数字化系统,向游客实时推送空气监测数据、车辆来源分析、民宿客房剩余数量等信息;打造智慧停车系统,让全村随处可停车,又随处不乱停车。余村正依靠数字化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提升村民和游客的幸福感。

  余村、西溪湿地的发展变化表明,绿色发展的路子,认准了、选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应按照新发展理念,秉持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确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并落到务实的行动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绿色家园,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乡村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上一篇:爱国卫生运动:从讲卫生到大健康
下一篇:余村样本的意义: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Copyright 2016 Tinghu Jijia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盐城市亭湖区纪委 盐城市亭湖区监委 苏ICP备12035882号-2
地址:盐城市青年东路55号  邮编:224051 联系电话:(0515)66691139 8988113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