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如何对待公与私,一直是衡量从政操守和道德品格的试金石。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牢记党员身份,自觉坚守精神追求,以大公无私的爱民情怀和实际行动,在为民造福中体现担当、赢得民心,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合格答卷。
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旧指峄县),至今传承着一种名为“独杆轿”的表演艺术。相传,这是为了纪念清代乾隆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而发明的。
据史书记载,张玉树到峄县后,不徇私情,铲除奸蠹,当地政风为之一变,“胥吏皆敛手不敢为非”。当地民间艺人根据他的事迹,创作了清官独杆轿。其主要道具是一根长长的竹竿,两人抬竿,竿上坐着一位身着官服的演员,竿前有两人举牌开道,一牌写着“一身正气”,一牌写着“两袖清风”,坐在竿上的演员在行进过程中悬空腾跃,即兴表演。张玉树在升任云南临安知府后,不仅清廉自守,还捐出自己的禄米数百石,设立义仓,以备荒年赈济灾民。两年间,宵衣旰食,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临安百姓感念其功德,自发组织为他守灵,男女老幼皆穿白戴孝,整个临安城一片雪白,时称“临安一片雪”。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东汉时期的杨秉,以大公无私、公私分明的清廉品格扬名于世。《后汉书》载:“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自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杨秉常常跟人讲自己有“酒、色、财”三不惑。他一生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严于自律,“所在以淳白称”。
同样备受赞誉的,还有被世人称为“包青天”的宋代清官包拯。《宋史》记载:“(包拯)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说的是包拯到端州任知郡事,了解到过去的州官都借进贡的名义,大肆采制端砚,贿赂达官显贵。他上任后严格规定每年按进贡之数采石制砚,任何人不得从中徇私谋利,并且以身作则,离任时一块端砚也没带走。
无论是“临安一片雪”“余禄不入私门”,还是“不持一砚归”,都体现了古代清官廉吏的为民情怀和道德操守。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从不乏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 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经常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一生没有积蓄,连家里房子漏雨修补的钱都拿不出来。他在任时没利用职权为家乡谋私,退休后回大亮山种树,用自己的奉献兑现为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时代楷模”廖俊波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生前常年奔忙在项目建设、园区开发、脱贫攻坚工作一线,全心全意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从不利用权力地位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以优良作风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古往今来,如何对待公与私,一直是衡量从政操守和道德品格的试金石。公生明,廉生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前不久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对党员干部如何正确行使权力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牢记党员身份,自觉坚守精神追求,以大公无私的爱民情怀和实际行动,在为民造福中体现担当、赢得民心,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合格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