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故事
网站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清风故事     
说“笔”
发布日期:2018/1/30       作者: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浏览次数:[2915]

“笔”在甲骨文、金文中,像手拿笔书写之形。据清代段玉裁考证,先秦时期不同地方的人对“笔”的叫法不同,楚国的人称“笔”为“聿”,吴国的人称为“不律”,燕国的人称为“弗”,秦国的人称为“筆”。秦统一了天下,于是我们今天就沿用了秦人的称呼。

“筆”字是在“聿”字上加竹,笔杆本有以竹、木、象牙等为材料的,从“竹”是以竹为代表。今天简化的“笔”由“竹”和“毛”两部分组成,提示笔以毛制笔头。据古籍记载,制笔的毛有用胎发的,后蜀潘远的《记文谭》云:“南朝有姥善作笔,以胎发作者尤佳。又有笔工名铁头,能莹(磨治)管如玉,世莫传其法。”“胎发”即初生婴儿未剃过的头发。还有用黄鼠狼毛的、用羊毛的、用兔毛的、用鼠须的、用猪鬃的、用鸡毛的等。

不过,用山兔毛制成的笔,很得古人的青睐。李白有一首《草书歌行》,赞扬大书法家怀素的草书艺术,其中有一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传说中北溟之鱼有几千里大,这么大的鱼从墨池中飞出,极言墨池之大;同样,为做笔锋把山中的兔子都杀尽了,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怀素练字时的用功之勤。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说:“(制笔用毛)要其纯正得宜,刚柔相济,终不及山中之兔,下此则羊毫耳。然羊毫柔而无锋,终非上乘。”说的是最好的笔是用山兔毛做的笔,羊毫笔终究不及兔毫笔,可见用山兔毛制笔锋的方法被一直沿用着。

古人制笔,并不完全采用同一种毛,有时会合用两种毛,比如合用兔毛和羊毛。三国时期魏国的韦诞曾提到,以兔毫做笔心,在兔毫外面裹一周羊毫,裹成极圆的圆桶状,用力捆扎好,使羊毫上部低于兔毫二分,中部正对笔的中心,这样做的笔显然是合取羊毛与兔毛的优点,称为兼毫笔。

古人把笔中的精品称作“笔妙”,王羲之在《笔经》中这样描绘:“制笔之法……直中绳,勾中钩,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笔妙。”后晋时,汝州有位不知名的高士,做的笔很好用,每夜作十管,天亮后卖掉。后来此人不知去向,几十年后人们再次见到他时,容颜竟未有丝毫改变,所以人们尊称他为“笔仙”。透过这个称呼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制笔的重视。历代我国各地名笔迭出,争奇斗艳:长沙楚笔、云梦秦笔、江陵汉笔、武威汉笔等,南宋以后,浙江吴兴(元代属湖州路)制笔,尤为著名。

纵观我国的制笔历史,汉以前的毛笔锋短而势单,晋以后笔锋加长、笔毫也更加饱满,毛笔在制作工艺、种类上的改进和丰富,使它更能充分地发挥富有弹性、便于随意提按的特性,有力促进了各种字体的完备成熟,而且成就了大批风貌独具、垂范后世的书法家。

古人对运笔留下的墨迹有十分精彩的描绘。《晋书》说王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而他儿子王献之的书法又被这样评述:“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在娴熟的书画家笔下,才思有如春风吹过,留下一幅幅情趣盎然的传世佳作,使我国的书画苑百花争艳,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趣事逸闻。《晋书》说桓温曾经让王献之书扇,王献之“笔误落,因书作乌駮牸牛(乌駮意为毛青白相间之状,牸为雌性),甚妙。”后人因此以“笔误作牛”来比喻随机应变、化拙成巧的能力。《晋书》还记载王珣曾做梦有人把如椽一样的大笔塞到他手中,醒来后对人说:“此当有大手笔事。”果然不久即应验,后代就以“大笔如椽”来形容重要的文章或著名的作家。还有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少年时,曾梦见他用的笔头上长出了花,后来李白文才横逸,成了一代文豪。人们就以“梦笔生花”来指人的才思俊逸、文笔优美。诸如此类,都是因笔而滋生出的一段段佳话。(宛兮)

上一篇:无风絮自飞
下一篇:读书与做人
Copyright 2016 Tinghu Jijia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盐城市亭湖区纪委 盐城市亭湖区监委 苏ICP备12035882号-2
地址:盐城市青年东路55号  邮编:224051 联系电话:(0515)66691139 8988113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