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故事
网站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清风故事     
仁,家国天下的博大情怀 
发布日期:2017/8/19       作者:王丹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浏览次数:[2590]

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以及对大自然的包容,成为“仁”的核心思想

中国古人特有的家国天下情怀,一直在影响当世,感召后人。

2500多年前,孔子的这种情怀使他毕生致力于弘扬自己开创的儒家学说,因此成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回到故乡鲁国修订儒家经典“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他的这些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与弟子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最为著名的经典——《论语》。

在这部伟大的经典中,集中体现了孔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境界和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论语》记录:“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等,可见,“仁”的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孔子的伟大思想既是时代现实需要的产物,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提出的“仁”就是继承古代圣贤尧舜三王和周公等人的优秀思想而形成。

舜幼年丧母,父亲续弦并为舜生下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继母特别忌恨舜,几次想谋害他。父亲知道真相后,决心休掉这个恶毒的女人。舜却跪下哭求父亲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亲妈,如果您休了继母,弟弟象就和我一样也失去了亲妈……父亲、继母和弟弟都被舜的真诚所感动。此后,舜更加孝顺父亲、继母,爱护弟弟。舜以孝道闻名于世,后来,接受了尧帝的禅让成为一代明君。

商汤出巡,见到百姓在野外围猎时,从四个方向张开罗网,并且高喊祝词,希望天下所有的野兽都能进入他们的罗网,从而成为他们囊中的猎物。商汤感叹:不能过度捕杀!于是制止围猎,并让大家撤去了三个方向的罗网。

从舜帝的孝道,到商汤的感叹,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关怀天与人的爱心。这些被孔子继承发扬成为“仁”,尤其是以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以及对大自然的包容,作为“仁”的核心思想。

孔子一个重要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典出《论语》。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也是孔子将“仁”变成政治主张的深刻总结。而他在这方面的具体实践也有史册的记载:当权者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国家如何消除盗窃,孔子则回答:“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这种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仁”,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一次,孔子在深山,遇到一名妇女在哭祭被老虎吃掉的亲人。孔子问明缘由,才知道这位妇女一家人是为了躲避家乡的苛刻的暴政,才逃入虎患猖獗的深山。孔子因此得出了“苛政猛于虎”的重要思想,就是后世仁政的思想渊源。

这些闪光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孔子也因此被奉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

“仁”的内涵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情怀

在孔子之后两百年,儒家学说的又一集大成的思想家——孟子横空出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他提出了“性善论”,作为仁政的理论基础,只要通过不断学习“人皆可以为尧舜”,把古代的民本思想发挥为“民贵君轻”的理论。

儒家另一部与《论语》齐名的经典《孟子》,记录了孟子这一伟大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把孔子的“仁”由原来对于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的个体人的关怀,推广到对天下人的关怀。孟子因此获得了与“至圣”孔子并列的“亚圣”称号。

汉武帝元光元年(134),一位叫董仲舒的儒生在给汉武大帝上奏的《对策》中,围绕“仁”这个传统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最新理论。他将仁、义、理、智、信的“五常”,作为处理人伦关系的原则,为当时和后世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董仲舒在这篇著名的策论中,列举了一个关于“仁”的经典事例:春秋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看到自己家眷在织布,就雷霆大怒地休了管家务的妻子。在府中吃到爽口的“葵”,打听到是自家园子里种的,又怒气冲天地拔掉了园中长势喜人的“葵”。公仪休义正词严地告诫家人:我们全家已然享用国家丰厚的俸禄,你们再种菜、织布,这肯定会影响菜农和织女的生意,实质就是你们抢了人家活路!这则故事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中,和它被一同载入的还有一个经典故事就是“公仪休嗜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仁”依然在社会各个层面传承发扬。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真正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家国情怀。隋唐到宋,“仁”在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延伸……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在千里之外,看到好友滕子京送来一幅刚刚重修竣工的岳阳楼的画作,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之叹。其实,范公这种古仁人之心,既有源远流长的儒家渊源,又有自己独有的身世和感受。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记载:范仲淹贬谪为邠州知州时,一次暇日(古代官员每十日休息一天,称十旬休暇)带领僚属部下登临高楼摆好酒宴,尚未开席,只见楼下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为死去的亲人收拾葬具。范公立即询问,原来是一位客居邠州的读书人病逝,亲属想将他安葬在近郊,可是买不起棺木。范公感伤不已,立即撤宴,并慷慨解囊厚赠他们,让其妥善办理丧事。在场宾客感叹不已,竟然“有泣下者”。范公的善举不止于此。他还开创了著名慈善事业——义庄,不知救济了多少困难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传承着雪中送炭的仁爱。

从“先忧后乐”到“为生民立命”,是“仁”的不断升华

在宋代这个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范仲淹与张载的互动,对程、朱的影响都有史迹可寻。从范仲淹“先忧后乐”到张载的“为生民立命”,也是“仁”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明正德九年(1514年),43岁的王阳明开始“致良知”——这个传统“仁”思想的新探索。他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并且,他在《与黄勉之书》《答欧阳崇一书》《答聂文蔚书》《与黄宗贤》等篇中,均对这一重要哲学命题进行深入研讨。他在这一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立言、立德、立功的完美人生,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知行合一”的典范。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国家抡才大典殿试结束之后,雍正皇帝拆启密封的试卷,准备钦点三甲。开卷方知,新科探花(一甲第三名)为张若霭。满朝文武得知探花是军机大臣、大学士张廷玉的公子,都当场恭贺。而张廷玉却立即跪拜坚辞:因若霭是我的儿子,万万不可。雍正说,试卷密封,阅卷你又回避,有主考官的考评,又是朕的主意,无妨。张廷玉诚恳启奏:臣两代宰辅,已经世蒙国恩了,天下寒门子弟很多,还是让给他们吧……张廷玉这种谦让与心怀天下的仁心,也是乃父张英“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遗风传承。

……

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心,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古往今来,仁,这种博大的情怀,一直在传承,在弘扬,在发展……九十多年前,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普通的画舫中,刚刚宣告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就制定了“为了谁”这个最根本的原则。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把共产党这种最可宝贵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总结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工作和政策一切都要有利于人民,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做到这些就不愧对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牵挂。

这是“仁”,在我们历史进程中的不断升华!

,
上一篇:新四军的纪律建设
下一篇:莫把“及格”当“合格”
Copyright 2016 Tinghu Jijia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盐城市亭湖区纪委 盐城市亭湖区监委 苏ICP备12035882号-2
地址:盐城市青年东路55号  邮编:224051 联系电话:(0515)66691139 8988113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