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故事
网站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清风故事     
江苏扬州何园: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 为何"晚清第一园"人才辈出
发布日期:2016/8/13       作者: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浏览次数:[7428]
 

何氏家族代表人物

  一、何园园主

  何维键(18351908),字汝持,号芷舠,祖籍安徽望江吉水。从同治六年(1867)起,何芷舠历任湖北武昌盐法道、湖北督粮道、湖北按察使、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等职。1883年,何芷舠由湖北任上辞官退隐到扬州,建造了晚清时期独具特色的私家园林寄啸山庄,俗称何园。1901年,他携家眷移居上海,从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活动。1908年病逝于上海。

  二、祖孙翰林(何俊 何声灏)

  何俊(17971858),字亦民,何芷舠之父,安徽望江人氏。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久为江苏地方官,曾任江苏督粮道、两淮盐运使、江宁布政使、江苏布政使,管过司法,也管过粮食和食盐。正一品封典,诰受荣禄大夫,覃恩晋赠光禄大夫,赏戴花翎。

  何声灏(18641941),字伯梁,号蔗庵,何芷舠长子。光绪十一年(1885年)江南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户部山东司主事,记名军机章京。

  三、兄弟博士(何世桢何世枚)

  何世桢(18941972)字毅之、思毅,何芷舠之孙。毕业于东吴大学,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吴大学法科教授,上海大学学长(教务长)。1924年,在上海创办“私立持志大学”,任校长,兼行律师业务。

  何世枚(18961975),字朴枕,号澹园,何芷舠之孙。1921年,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被保送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应聘为东吴大学、上海大学教授,兼律师。1924年与胞兄何世桢在上海创办“私立持志大学”,任副校长兼教务长。

  四、父女画家(何适斋 何怡如)

  何适斋,原名世彝,又名世伟,字实斋,号适斋,别号乐天散人,以号行,何芷舠长孙。出生于北京,早年毕业于神州法政专门学校,后潜心研究诗文书画。在书法绘画方面得到过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指点和提携。

  何怡如(1912-2010),名祚忻,字怡如,以字行,何适斋长女。出生于上海,早年入上海美专,后又入无锡国专,得词学大师夏承焘教诲。国画初师姚墨邨,后得黄宾虹指授。1948年,中国画苑举办何适斋父女书画展,张大千在其《松鹤图》上题跋:“画松鹤极难,惟吾友许士骐先生最擅长,今观怡如女士所作,又另具一副手眼,真曷与古人争胜也。”何怡如长期在上海锡珍女中、培进中学等任教,60年代退休后定居无锡,201012月去世,享年98岁。

  五、姐弟院士(王承书何祚庥)

  王承书(1912-1994),何芷舠曾外孙女,1912年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1年留学美国,1944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院物理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员。回国后,从事铀同位素分离工作,为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培育了一支理论研究队伍。198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在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工作中做出了贡献,隐姓埋名直至去世,享年82岁。

  何祚庥,何芷舠曾孙。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列理论专家。1927年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同时,在科学史、自然辩证法、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如今他既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理论物理学的博士生导师,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学科的博士生导师,被称为“两栖院士”。

何园

  何园,坐落于江苏扬州,原名寄啸山庄,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全园占地约14000平方米,由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组成。何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同时被评为首批全国重点园林。

  何园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园主何芷舠由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的官任上卸任归隐扬州,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后扩建为园林。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题名为寄啸山庄。

  何园中特色建筑之冠复道回廊,长约1500米,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在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此外,镜花水月、水心亭、玉绣楼、骑马楼和蝴蝶楼等也是何园的著名景点。

何氏家训

  何氏家训,一是指何氏家族的家训,因何氏家族有不同分支,所以广义的何氏家训泛指不同何氏家族的所有家训,有何氏祖训、何氏家训十则、何氏家训十一则、何氏家训十二则等很多种。二是指狭义的何氏家训,专指源于明代浙江何伦创制的何氏家训十一则。它出现在安徽望江吉水何氏家谱中,也是扬州何园一脉何氏信奉的家训。何氏家训从孝敬亲长、隆师亲友、节义勤俭、读书写字、出处进退等十一个方面详尽地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之道,不失为一部循循善诱的家庭教科书,凸显着一个传统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与生存智慧。

  ●视频脚本

百年何园留规训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古街深巷中,掩藏着一座晚清名园——“寄啸山庄”,建园至今已有133年。

  园主何维键,字汝持,号芷舠,祖籍安徽望江,曾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光绪九年(1883年)辞官归隐于扬州。他购得原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建园林,取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诗意亲撰题额。

  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何家五代人都居住在这里,故而扬州人习惯称它为“何园”。园内景致精美,以巧夺天工的山水布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悬空回廊,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蕴涵扬名海内外,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何园东南角有一进小小的独立院落,是何家的祠堂。游人每每驻足于此,屏息凝望,不仅被这个家族枝繁叶茂的谱系树所吸引,更感兴趣的是陈列于此的《何氏家训》十一则。

  家训阐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家训结尾“保守身家之规”的“八戒”,核心是戒一个“贪”字。“吾子孙能依得此戒,每日战战兢兢,循规蹈矩而行,则上不玷祖宗、辱父母,下不累妻子、害亲朋,明无人非,幽无鬼责。一家安乐,为何如哉!”

  这部家训,经考证,由明代人何伦创制。传至何维键这一辈,已历经300年之久。它与何氏族谱一道,为何氏后裔世代珍藏,且口耳相传,遵行不悖。

  何氏一族崇学尚文,书香传家。

  何氏后裔、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祚庥:

  我们家族有一个传统,族中子弟们到了十三四岁,就会请一个博学的老先生给我们讲儒学,比如讲《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们从小就接受这些教育,引导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在重视子女教育上,何家无疑做得非常成功。这个家族先后出过:

  “祖孙翰林”——园主何维键之父何俊,道光朝进士入翰林院,官至江苏布政使;何维键长子何声灏,光绪朝进士入翰林院,官至军机处章京。

  “兄弟博士”——何维键孙何世桢、何世枚,都赴美国留学,获得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遵循祖父遗愿于1924年一同创办上海私立持志大学。

  “父女画家”——何维键孙何适斋、曾孙女何怡如都是画家,颇有名气。国画大师黄宾虹、张大千曾在上海发起何氏父女书画展。

  “姐弟院士”——何维键曾外孙女王承书,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料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何维键曾孙何祚庥,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身处晚清时期的何维键,治家秉持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但并不拒斥西方文明教育思想。他在66岁那年又携家眷移居上海,从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活动。因而其子孙辈或从商,或从政,或从文,还有不少选择负笈海外,学习理工科学,期冀有朝一日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

  何氏家训超越一般士大夫家族家规家训之处,在于它没有迂腐说教,而是强调人不可以欺心,更不可欺天!尤其在第六则“出处进退之规”里,弘扬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家国情怀与正直气节,告诫子弟“知出知处,知进知退”。

  无论时局如何变迁,何氏族人的爱国爱家之心不变。自清代何维键在官任上为维护国家尊严,拒绝外国领事无理要求起始,儿孙辈何声灏、何世模、何世桢等,都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民主主义革命,其中尤以何世桢事迹感人。何世桢是上海响应五四运动的组织领导者之一,曾任孙中山先生法律顾问。何维键曾孙“祚”字辈中,先后有6人参加中共地下党,4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身革命事业,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家训中“范仲淹以秀才而怀天下之忧,君子称为分内事”和“不出则寥寥无闻,一出则立业建功”等条规,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何氏后裔、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祚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家训里面关于这个方面说得很多。

  正所谓“砸断骨头连着筋”,社会政治风云和战争浩劫始终摧不毁这个大家庭的骨肉亲情,割不断散布海内外的后人团圆之梦。何家祠堂历历在目的十一则家训,成了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历史见证和精神支柱。

  何氏一族成才如此之多,家国情怀如此浓烈,何氏女性功不可没。何氏家训对女性成员有严格的要求,家训的三、四两则都讲到家庭主妇的责任。何家人认为,眷属们“不事浮华,惟甘雅洁”,才能辅佐男人成就大业。曾任江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的何祚宏,记叙曾祖父何维键和曾祖母孙夫人轶事的文章中,就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何氏后裔、江南大学图书馆原馆长 何祚宏:

  曾祖父何维键在汉口当道台的时候,在汉阳和武昌之间隔了一个大江,没有桥梁,两地之间只能靠小舟子摆渡来运送货物,很不适应当时的经济形势。那个时候我曾祖父就提出来要设官渡,这个设想一提出来以后,遭到了官场上同僚们的反对,唯恐影响舟子生路而激起哗变。我的叔祖父在学堂里面听到了人家议论的风声,回家就跟他母亲说,外面这个风声很不利啊。那个时候我的曾祖母就对她儿子讲了一段话:“你办一件事情要是成功以后人家肯定是向你祝贺的。但是你要想办一件大事、难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得到人家的全力支持,这是很难的。怎么样,你害怕了?你应该像你父亲那样,他是说到要做到的。”我叔祖父点头说,“哦,我明白了。”

  在20世纪50年代武汉第一座长江大桥诞生以前,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何维键倡议的官办渡轮。他的夫人在这件事情上坚定地相信丈夫、支持丈夫,堪称深明大义!尽管何园的女主人公绝大多数都默默无闻,然而在秉持家训,相夫教子上,不约而同地做到了识大体,重名节,正门风,尚勤俭,言传身教,影响深远。

  不光是何氏族人,周边的一些学校还把这里当作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见习基地,协同何园热情组织寓教于乐的“小翰林”等社会实践活动,向游客和社会宣讲何氏家训。

  每年超过50万的观光游客,迷醉何园的景致,神往何家人的传奇,钦佩何氏家规家风的严谨,从中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何氏家训伴随何园的亭台楼阁、花石林泉,带给人们美好的憧憬和心灵的滋养……

  ●何氏家训摘编

重人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乃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人能尽得此道,天地鬼神相之,亲戚邻里重之。凡有父母兄长在前者,不可不及时勉旃。

  ——摘自《何氏家训》

  【注释】

  ①勉旃(zhān),努力,多于劝勉时用之。旃为语助词。

  【译文】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人所有行为之首要,是各种善行的源头。一个人如能充分领悟并实践此道,天地鬼神都会帮助他,亲戚邻里都会敬重他。凡有父母兄长健在的人,不可不时时努力,遵行孝道。

  人家子弟,有父母兄长慈爱,又得教以诗书、授以生业①,而能显亲扬名,以尽孝敬之道者,乃常分耳,乌足言?要在困苦艰难、流离颠沛之际,竭力尽心、周全委曲、消患弥变,特立独行,而不失其度者,方为孝敬。

  ——摘自《何氏家训》

  【注释】

  ①生业:职业,产业。

  【译文】

  一个正常人家子女,有父母兄长慈爱,又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正当的职业,而能够使父母荣耀、自己扬名,这样尽孝敬之道的人,是一种本分而已,有什么值得自夸?要在困苦艰难、颠沛流离之际,对长辈还能竭力尽心,照顾周到仔细,消除他们的病患、及时处置突发情况,既能特立独行,又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者,才称得上是孝敬。

  凡家素清约,自奉宜薄,然待师友,则不当薄也。

  ——摘自《何氏家训》

  【译文】

  平常家里过日子要清淡简约,自己日常生活享用待遇不要太高,但是对待师友则不能慢待。

尚节俭

  勤俭为成家之本。逐日所用,亦宜节省,量入为出,以适其宜。慎勿侈靡骄奢,博弈饮酒,宴安①懒惰。若人心一懒,百骸②俱怠,日就荒淫,而万事废矣。

  ——摘自《何氏家训》

  【注释】

  ①宴安:安逸。

  ②骸:身体。

  【译文】

  勤俭为成家之本。每天家庭费用开支,务必节省,量入为出,以适当为宜。千万不要侈靡骄奢,赌博饮酒,好吃懒做。如果人心一懒,身体也就懈怠了,一天天荒淫下去,那就万事皆废了。

  饮食服御,乃民生日用之不可缺者。近来侈僭无节,风俗日漓①,盗起民穷,多出于此,岂草茅②之说所能挽?故历采古先圣贤之言,为此标准,吾人当佩服,以成雅淡俭朴之风。

  ——摘自《何氏家训》

  【注释】

  ①漓:浅薄,浇薄。

  ②草茅:在野而没有出任做官的人,平民。

  【译文】

  饮食、服饰、车乘,是民生日用不可或缺的物品。但是,近来人们奢侈过度、毫不节制,风俗渐坏,盗贼起而民众困窘,都是由于社会奢靡之风造成的,岂是随便说说就能改变现状的?所以要以古代圣贤之训诫为标准,人们才能佩服,才能养成淡雅俭朴之风。

善读书

  凡开蒙之后,能渐渐收敛,一惟师教之是从、亲言之是听。敬重经书、爱惜纸笔,洁净几案、整肃身心,开卷如亲对圣贤,熟读精思、沈潜玩索,将书中义理反求就自家身上体认。眠存梦绎,念念不忘,如婴儿之恋慈母、饥渴之慕饮食,无一刻之敢离,无一时之或怠。但遇紧要词语,留意佩服①,即思此一句可以用在某处,我当谨守力行;此一句正中我之病根,我当即为拔出,不使蔓延滋长。如此为学,虽愚必明。

  ——摘自《何氏家训》

  【注释】

  ①佩服:铭记,牢记。

  【译文】

  开始读书之后,要渐渐收敛玩心,专心遵从老师,认真听老师讲课。敬重经书、爱惜纸笔,洁净几案、整肃身心,开卷如面对古代圣贤。对经书要熟读精思,深刻思考,反复揣摩,将书本中的意义与道理与自己的实践体会对照。睡梦中也理出头绪,念念不忘,如婴儿之依恋慈母、饥渴之思念饮食,无一刻放松,无一时懈怠。有时碰到关键词语,要留意铭记,想到这一句可以用在某处,我应当认真按这句话去做;如果有一句话正说中我的不足之处,我就要立即改正,而不能使它蔓延滋长。有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即使天资欠缺,也一定能读懂书中的意思。

  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使味出,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功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终是认字不真、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摘自《何氏家训》

  【译文】

  读书以百遍为适度,一定要反复熟悉咀嚼,才能悟出书中三味。要做到书中的语言如同出自我口,书中的意思如同出于我心,融会贯通,才算学有所得。如果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没有达到精湛纯熟的地步,那就再读百遍,而且还要时时温习。如果读书的功夫未到火候,只顾死记硬背,含糊强记,最终结果是认字不真,理解不透,空费精神,对于做学问却没有增益。

  学问之功全在讲贯。而讲习之要,必须讲后自己细看,着意研穷,潜思默究;逐句紬绎①,逐章理会,方才得其旨趣。略有疑惑,即为质问,不可草草揭过。

  ——摘自《何氏家训》

  【注释】

  ①chōu)绎:也作抽绎。,抽引。引出端绪,整理出头绪。

  【译文】

  学问之功,全在讲习贯通。而讲习的重要方式,必须老师讲后自己细看,要着意钻研,穷尽其理,深入思考,认真探究,逐句理解,逐章理会,才能得其旨趣。发现有不解之处,要立即向人提出疑问,不可草草翻过去。

  真境一开,如得时雨之化,后来作文随意运用、信手发挥,自然成章,再无窒碍。若泛泛而讲、泛泛而听,原不留心佩记,徒费唇舌,不入肺腑。今日让过,明日忘之;此章未达,又讲别章;今年未明,复待来岁。虽讲至百年,诚何益也!

  ——摘自《何氏家训》

  【译文】

  入得学问的真境,就如得到及时雨浇灌的作物,在后来写文章时,可随意运用,信手发挥,自然成章,再无一点阻碍。如果老师泛泛而讲、学生泛泛而听,不留心记忆,那只能是徒费唇舌,而入不了内心深处。今日让过去,明日忘记了;这一章还未弄懂,又讲别的章节;今年学的内容尚未明了,新的一年又来了。即使给你讲一百年,又有什么用呢?

  吾尝见人家子弟不读书则已,一读书就以富贵功名为急,百计营求,无所不至,求之愈急,其事愈坏。缘此而辱身破家者多矣。至于自己性分内有所当求者,反不能求,惜哉!吾人各要揣己力量,以安义命,不得越理妄求。今后可读书者,晓窗夜檠①,优游涵养,以俟乎天,将功名富贵四字置诸度外,只将孝悌忠信四字时时存省。

  ——摘自《何氏家训》

  【注释】

  ①檠(qíng):灯架,烛台。

  【译文】

  我曾经见过,有些人家子女不读书则已,一读书就以富贵功名为追求的目标,千方百计的去钻营,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求之愈急,其事愈坏。甚至为此搞得人生被毁,家庭破碎者很多。而原本属于自己的正当利益反而也得不到了,岂不痛惜!所以,每个人一定要量力而行,以安身立命,千万不要超越限度,盲目追求。今后可读书的子女,早晨利用窗户的亮光,夜晚秉烛夜读,不急不躁,涵养性情,以等待时机。要将功名富贵四个字置之度外,只将孝悌忠信四个字时刻铭记于心。

知进退

  人生天地间,智愚贤不肖,固有不齐。或出或处①、或进或退,要当皆以古人为鉴,斯无咎矣。昔伊尹、傅说、吕望、孔明之处也,一耕于有莘之野,一佣于版筑之间,一垂钓渭滨,一高卧南阳。此四公者,不出则寥寥无闻,一出则立业建功,以安天下。向非天子梦卜,求而用之,终于农工渔隐之流而何尝汲汲②自出?抑何尝以农工渔隐之事为鄙陋而不为也?今人知出而不知处,知进而不知退。凡读书不遂,即鄙农工商贾之事而不屑为,所以有济世之才而无资生之策者多矣。

  ——摘自《何氏家训》

  【注释】

  ①或出或处,出:出仕。处:隐居。旧指人的立身处世。《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②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急于得到。

  【译文】

  人生活在天地间,聪明、愚笨、贤达、不肖等等,原本就是千差万别。不论是出仕为官还是隐退江湖,都要以古人为鉴,那就没有差错了。古时候伊尹、傅说、吕望、孔明等人没有出山时,有的是种田的,有的是做小工的,有的是钓鱼老翁,有的是隐居之人。但这四个人不出山则默默无闻;一出山则建功立业,以安天下。如果不是君王想到他们,并启用他们,或许他们只能终老于农工渔隐之流,哪里会急切盼望着出人头地呢?如果不能出人头地,难道他们就认为农工渔隐之事低人一等而不去做吗?今天的人啊,光想着出人头地,而不甘于寂寞独处;光想着建功立业,而不甘于急流勇退。读书取不到功名,又不屑于农工商贾这些事。所以,纵有济世之才,却不具备基本生活能力的人很多。

兴家业

  大丈夫尚欲戮力王室,而自家门户岂可不为撑持而忍坐视其敝乎?盖人家之兴者岂得常兴?而废者亦岂常废?兴而不撑持,既废矣;废而能撑持,何患不兴乎!兴废固由于天,而撑持之力实在于人。能知得此意,克勤克俭,凡有废坠,一一修举。或遇户役世务之来,宗子总其大纲,支庶同心共济、协力帮扶以保宗祀,切不可推延畏缩、窃议旁观,以至唇亡齿寒、萎靡不振而反取人欺笑。虽然,此其大略也;若夫光显之,则在笃志诗与书矣。

  ——摘自《何氏家训》

  【译文】

  大丈夫既然有报效朝廷的志向,自己的家怎么可以不操持好,而坐视其衰败下去呢?兴旺之家就能够一直保持长久兴旺吗?衰败之家定会一直兴盛不起来吗?如果兴旺了而不能长久保持,那就要衰败;反之,即使衰败了而能自立自强,还愁家族不能兴旺吗!兴盛与衰败虽有天意,但如何治家却在于人。如能懂得此中道理,克勤克俭,当发现有衰微之势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修正和振兴。如果遇到国家政策调整等大时局影响,家中长房子孙要总揽应对措施,各房人等要同心共济,协力帮扶,保证宗族薪火相传。切不可推延畏缩,袖手旁观,以致唇亡齿寒,使家族萎靡不振,而被人看笑话。这么说,也只是大概的意思,如果想光耀祖业,彰显家族,还是要把心思放在认真攻读诗书上。

守身家

  保守身家之道无他焉,第一不可奸骗人家妻女;第二不可赌博宿娼;第三不可拖欠包揽、谋领侵欺钱粮;第四不可炼药烧丹、攮窃诓骗;第五不可强横健讼、斗狠逞凶及扛帮教唆、生事害人;第六不可交接无藉之徒,花哄游荡、不务本等生理;第七不可傲人慢物、好胜夸能、逆理乱伦、骄奢淫佚;第八不可为贪心所使,专行峻险之途。

  ——摘自《何氏家训》

  【译文】

  想保持自己立身处世于不败之地和家族的长久兴旺,没有什么特殊法门。第一,不可奸骗人家妻女;第二,不可赌博宿娼;第三,不可拖欠债务和包揽别人的事务,谋取、侵占、欺骗他人的钱粮;第四,不可相信那些所谓长生不老的妄语,而去炼药烧丹,偷盗诓骗之事更不可为;第五,不可以强凌弱、蛮横无理、强词夺理,以及斗殴逞凶、结帮教唆、生事害人;第六,不可交接没有根底的人,严防花天酒地、聚众起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等事;第七,不可傲人慢物、好胜夸能、逆理乱伦、骄奢淫佚;第八,不可为贪心所使,一心想走冒险之路。

  ●专家观点

何祚庥:曾祖父以实践诠释“或出或处,知进知退”

  扬州何园是曾祖父何芷舠在光绪9年(1883年)创建的一座大型园林。近年来,在续修家谱、查阅旧谱的过程中,发现旧谱载有已传承数百年之久的《何氏家训》。以前虽未读过“祖训”,但拜读之后却倍感熟悉,这确是何氏家族教育子弟的范本。

  《何氏家训》秉承中国儒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何氏家训的第1条是“孝敬亲长之规”,即师从古人“以孝治天下”之意。此外,又详尽地规定了子弟们如何“读书写字”、“节义勤俭”、“待人接物”和“保守身家”。

  曾祖父何芷舠在光绪九年(1883年)于湖北汉黄德道和江汉关监督的官任上,因为“念任太夫人(何芷舠生母)春秋高,不乐久仕”,便挂冠归隐于扬州,兴建何园,取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题其额曰“寄啸山庄”。

  除了尽孝敬之道,曾祖父选择“挂冠归隐”,或许还可以从《何氏家训》中找到缘由。《何氏家训》第6条“出处进退之规”中提到,“人生天地间……或出或处、或进或退”,“出则立业建功,以安天下”,但又要懂得“功成身退,知止知足”、“知出知处,知进知退”。其实,这正是文人所奉行的儒家哲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883年,曾祖父选择的是诗酒田园,归隐自娱。

  但是到了20世纪初,《辛丑和约》的签订惊醒了所有有志于救国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时已年逾66岁的芷舠公,受此刺激,又在西学东渐、工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1901年竟然置华丽的何园不顾,率全家三代移居十里洋场的上海,从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活动,由此开启了走出寄啸山庄的新篇章。

  为官任上甘愿急流勇退、辞官归隐是对家训中“或出或处,知进知退”思想写下的注脚。而面对内忧外患的时代危机,曾祖父选择的振兴家业、救国利民之路则是对《何氏家训》“戮力王室”“不出则寥寥无闻,一出则立业建功,以安天下”的生动践行。(何祚庥,何芷舠第4代孙,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道深:好的族训家规是教人向善求真的最佳教材

  晚清光绪年间,何芷舠在江苏省扬州市兴建了号称“晚清第一园”的寄啸山庄,后人称为何园。何芷舠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家风,承袭父亲何俊续修族谱时,将明代浙江何姓家族族谱上规范族人立身处世的何氏家训十一则,列入在光绪年间续修的族谱中。《何氏家训》被写入族谱后,何芷舠身体力行,率领四代子孙在中国近代史的风云际会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与时代共命运的话剧。

  扬州何园何氏家训共十一则,包括孝敬亲长,隆师亲友,鞠育教养,节义勤俭,读书写字,出处进退,待人接物,饮食服御,量度权衡,撑持门户,保守身家等内容,每一则中对其核心内涵都有较为详尽的阐述,总体上是按照儒家“修身、齐家”的要求,为族人“治国、平天下”奠定扎实的做人基础。这十一则家训今天读来,仍有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细细咂摸与体会。

  一、端正做人。家训中要求族人“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提出“熟读精思,沈潜玩索,将功名富贵置诸度外”,明确指点后人:不欺、不诈、不骗、不奸、不嫖、不赌、不称凶,勤劳节俭,审己量时,孝顺父母,尊重师长,不可傲人慢物好胜夸能,不可为贪心所使,应该每日战战兢兢,循规蹈矩而行。

  二、谨慎交友。家训中提出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交友必须趋向正当,切磋琢磨有益于己者,不与邪僻卑污者拍肩执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交了一个唯利是图的朋友,自己也难免走向利欲熏心的歧途。

  三、公平办事。何氏家训中提出,度、量、衡乃家常用物,实系乎人之一心,心正而公,用之惟平。做人做事一定要公平。不公平岂能服人,不公平岂能成事!公生明,廉生威,不公平必然失掉人心。

  好的族训家规就是教人向善求真的最佳教材,何氏家族十分重视族谱、宗祠、家训中的健康文化,并借此对族人进行鞠育教养,宗族中扶贫济困形成风尚,捐资助学争先恐后。(何道深,世界何氏宗亲总会会长)

明光:《何氏家训》观念开放、重德求实

  案头放着《何氏家训》,这是扬州著名景点何园的工作人员从园主人原籍族谱中发现的,其与明代浙江何伦《何氏家规》原文相同,可知在何氏已传承几百年。《何氏家训》涉及孝亲、尊师、节义勤俭、持敬读书、保守身家诸方面,共十一条,包括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内容,贯穿儒家修身齐家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与其他诸多家规、家训相比,《何氏家训》观念开放、重德求实的特点非常明显。

  其一,观念现实开放,与当代精神相通

  “孝敬亲长之规”,本是最容易宣扬礼教的题目,《何氏家训》只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乃百行之首、万善之源”,没有作更多的说教,大概是因为孝顺父母本是人之天性,无需多言。然后批评当时“以能养为孝”的流行观念,“殊不知孝之道,岂养之一事所能尽哉?”规定“要深爱婉容而承颜顺志”,发自内心敬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顺亲”,让父母开心愉悦;否则“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更难得,古时便已经意识到这个难题。现代社会,父母或许不缺经济保障,但由于社会流动性大、独生子女工作压力大,与父母见面少,加之代沟明显,父母精神孤独现象较为普遍。常回家看看,已成为父母对子女的呼声,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何氏家训》注重精神赡养父母的理念,具有现代因素,值得今人传承践行。

  其二,做人做事诚心不欺,践行道德自律

  家规本是对家族子弟的行为约束,《何氏家训》也是如此。但何氏家训教导子孙从修身诚心做起,力图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追求。

  《何氏家训》第九条“量度权衡之规”中提及经商买卖:“人家之斗尺戥称,皆所以量多少、度长短,称物平施而权轻重者也。此固家常用物,实系乎人之一心。心正而公,则制之惟准,用之惟平,使贸易输敛之间,两无亏累……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斗尺戥称,是用来权衡轻重多寡的器具,是讲究公平的技术手段。但须当事人心诚不欺,这些工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否则私心膨胀,出入有大小斗之分,买卖有小戥大称、小称大戥之异,欺人欺心,毁誉败德。

  诚敬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既是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也是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营造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其三,重视文化教育,促成良好行为的养成

  《何氏家训》不鼓励子弟盲目求官,但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明确提出:“切不可因己无成而不教子,又不可以家事匮乏而不从师。”读书写字,这是提升文化水平的基本途径。读书尊师,则“所闻者尧舜周孔之道,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渐摩既久,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求学不仅应尊师,还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必须趋向正当、切磋琢磨有益于己者,始可日相亲与”,“学问之功,与贤于己者处,常自以为不足,则日益”。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子弟的仁义性情逐渐养成。

  在强调读书问道的同时,《何氏家训》还阐明了“读书以百遍为度,反复熟嚼、融会贯通、时时温习、略有疑惑即为质问”等具体的学习方法。从这些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中,可见对子弟成长发展的殷殷厚望。

  家规常对日常行为作出具体的正面引导、反面禁止,希望借此促成良好行为的养成,真正发挥家规的作用。如第十一条“保守家身之规”就是八条禁令,是行为规范的底线,不可触犯,主要起告诫功能,具有防范意义。更积极的则是明示日常良好行为,让后人明晓进而遵行效仿。饮食、穿衣、勤俭持家等等落实到日常生活细节的行为规范,后人效仿不难,习惯成自然,易收实效。(明光,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俊:家族文化是扬州何园的至美

  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但凡去过扬州何园的,无不赞叹她的美、欣赏她的美、留恋她的美,更受益于她的美。

  她美在造园之妙,只见:旱园水作东园景,楼亭山水西园情,复道回廊立交雏,南部园居建筑殊,卷舒收放卓然庐。

  她美在琴棋书画,只见:趵泉潺潺如琴声,古槐树根作棋台,壁窗石映为画框,石涛手笔双槐图,寄啸山庄吟诗篇。

  她美在树木芳华。只见:百年寒梅立山颠,古藤翠蔓石隙出,牡丹芍药姐妹花,玉兰绣球竞吐芳,生机盎然四季春。

  然而,我更要赞美的是:她美在家族文化。当我们走进何园的何氏家祠、何氏家训大学堂时,既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温暖,又经历着一次心灵的涤荡和精神的洗礼。这时才真切体会到:何园的景色给了我们视觉上一时的享受,而何园的文化却留给我们精神上永久的记忆。

  何园园主何芷舠祖藉安徽望江,因家人年年回乡祭祖多有不便,故在造园之时,建了何氏家祠,又名光德堂,取自其父何俊语“登祖宗之堂可对先灵读传记之文,可光旧德我”。祠堂分享堂、寝堂两部分。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享堂是家族或家庭举行祭祀大典的预备场所,也兼作聚会厅、议事厅,讨论家族、家庭大事,亦是每月朔日孝子贤孙们学习家规的地方;寝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的建筑;而楼上则用于摆放族谱等重要文献。也许古人未曾想到,一座何氏家祠,一百三十多年后竟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在何氏家祠的享堂内陈列着《何氏家训》。20044月,扬州何园的工作人员在探访何芷舠祖籍安徽望江吉水时,意外发现了刊刻在《何氏家谱》中的家训十一则。这份家规详尽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之道,不失为一部循循善诱的家庭教科书,体现了一个名门望族大家庭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和生存智慧。

  由何园深入到何氏家祠,再深入到《何氏家训》,何园的人性美、文化魅力、人文价值便逐步展现出来了。何园的人文价值更主要的是她的家族文化,是她的家训、家规和家风。这种家族文化,是何氏子孙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家族成员所深刻认同并共同遵守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作风、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

  家族文化美在于其人文性。《何氏家训》主张孝敬、进德、诚信、勤俭和读书,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在何氏家训中基本得到体现。何氏的子孙后辈几乎个个都是有志有为、廉洁自律的名人大家,这是对何园文化人文性的最好诠释,是践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思想的生动写照。

  家族文化美在于其时代性。当年的何芷舠是一个熟读诗书、深知历史,又看透尘世的明白人。他的退隐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他在退隐中做了两件事:尽孝和教育子女。在他做了十八年闲散之人,给老母送终后,却突然作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弃园而去,举家迁往上海。

  1901年的上海正是西风渐进的前沿,离开了安乐窝的子孙们在这里重新开始,有留洋的、有办学的、有开矿的、有修路的、有经商的、有从艺的,大家都拼博、进取。正因为何氏家训的开宗严规和开明宽容,正由于何氏家训中“立业建功,以安天下”的理念,何氏几代人才能演绎出一幕幕贤才辈出的精彩话剧,这就是中国人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

  家族文化美在于其传承性。《何氏家训》传承百年,至今仍保有鲜活的生命力,这绝非偶然。它的必然性说明了家族文化不仅是说在嘴上(口口相传)、写在纸上(文字)、挂在墙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一代做给一代看。如果说何氏家祠是好课堂,《何氏家训》便是好教材,何家后代则用实际行动当了好教员。有了这三样东西,何园文化便能在有形有神、有声有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家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何氏子孙,他们演绎精彩人生,他们胸怀家国天下,他们诠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是这样的家族文化和良好家风,让何园成为一首悠扬的乐曲,成为一部厚重的史书,成为一幅绚丽的画作,更成为何氏后人的精神家园。(刘俊,原扬州市文联主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采访札记

花木扶疏说何园

  深秋季节,我和妻有扬州之旅,因此有机会小憩何园。虽亦是匆匆过客,但何园的景观令我难以忘怀。郑板桥诗云:“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而今后,若说,“我梦何园,便想到何园梦我”,该不会是自作多情的吧!

  何园是建于晚清时期的一处名园。以其楼台亭阁胜;以其贯穿于诸楼之间的复道回廊胜;以其号称为园中之园的片石山房的叠石胜;以其贴壁假山胜……所有这些都是何园之被视为“大观”者,且早已被当地或外地的文人墨客写入华章,吟为佳什。我此番之来,难免生“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叹了。我奇怪自己,往年我常来扬州做客,扬州的名胜多曾出现在我的笔下,为什么却不曾让何园的景观为我的文字增光添彩呢?不过何园是丰富的,道是有限却无限,一百个人游览何园,会发现何园有一百个不同的亮点。各取所需,各有所爱,都会得到大欢喜,大满足。

  这不,我和夫人正漫步在一条由小青砖铺成的窄窄的花径上。而生长在这砖缝里的苍苔何其青青如许啊!刘禹锡《陋室铭》云:“苔痕上阶绿。”多么幽雅!染上了苔痕之绿的陋室则又“何陋之有”?叶绍翁也有一首《游园不值》的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过去我只赞叹这诗的后两句,现在漫步在花径上,才恍然有悟前两句也非同小可。它告诉我们在宋代就出现了一位苍苔的守护者,他宁可拒人于柴扉之外,也不允许园内的苍苔被随便踏损。因为苍苔,只有苍苔,那才是园林的一种古色古香啊!

  花径周边多处散布着一些太湖石或别的什么观赏石,或玲珑,或浑实,或秀拔。沿石则往往丛生着如兰叶般细长的书带草。

  我们已经行走到一处池塘边,池水澄平如镜。忽而数尾金闪闪的赤鲤,从水中接连跃起,我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句子说,此之谓“锦鳞游泳”;忽而又见水底倒映着一轮月影,我又说,此之谓“静影沉璧”!然而,现在却是大白天啊!午时的太阳正朗朗当空高悬,哪里来的这月影呢?原来那是因为在假山后底部预留了一个洞孔,经阳光射入,洞孔倒映入水,便形成了这轮白昼月影。但我并不太认可这样的解说。“机关算尽”反不如“大智若愚”,巧要巧得不露痕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才是艺术的极致。那么,这水底月影能不是出于叠石家之手的吗?诚然,但这未必是他的匠心独运。谚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灵感之来也,如石火电光,稍纵即逝;而又“千招不来,妙手偶得”!注意:“偶尔得之”---这正是艺术家的大幸啊!

  在一处假山的石径旁,斜欹着一株三百高龄的罗汉松,而在假山的巅峰还高高地挺立这两株苍松,也都百多岁了。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我当然也欣赏这高标特出的松树风格,更羡慕靖节先生口里哼着“归去来兮”的调儿,坐在车上,“载欣载奔”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虽“三径就荒”,而“松菊犹存”。于是便时不时地既“园日涉以成趣”,又“抚孤松而盘桓”。我可以抚着这峰巅的苍松也去盘桓一番吗?无奈峰巅太高且险,吾老矣,只有望松兴叹,徒唤“高松仰止”了!

  何园不愧是一处“城市山林”,有着多种名树佳木。开花的,结果的,常青的,落叶的。上百年的寿星树可能有十数株之多。当年作为主人起居之所的玉绣楼前,便有着两株百年老树,一株绣球,一株广玉兰。此时绣球早已过了花期,而广玉兰犹绿叶葱茏。但吸引人们目光的却是它隆起于地面的纠结错综的根盘,仿佛是大地母亲脸上的皱纹,饱含着多少沧桑啊!

  说到树根,安放在片石山房园内的那两段粗大的老槐树根,大概最不为人留意,而它却是最古老的了。一段槐根的断面上刻着“楚河汉界”的象棋棋盘;另一段承载着一只大型紫砂松桩盆景。这一对枯木朽株至今还在为人们作着贡献呢!据说它们乃明代双槐园故物,园以双槐为名,槐之躯干已无,徒存其根。片石山房即于双槐园遗址所建,因此双槐之根,遂留于片石山房内。而双槐园昔时主人为何,这园林曾发生过些怎样的佳话轶事,早已湮没无考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世间虽演不尽一场场升沉兴衰,却总日新月异,生生不息。且看现在虽已“秋尽江南”,却是“春山碧树秋更绿”。前面说过何园多树,有些树的枝杈上还悬挂着一只只开着小门小窗的鸟舍,那是园林管理者在呼唤小鸟们来此安家落户。他们想让每一株树,每一处绿荫,都成为小鸟的天堂。那么,试想每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之际,在这里将会展开怎样一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丽画卷啊!(忆明珠,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
上一篇:亭湖张桂芹:家风家规,代代相传
下一篇:暂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2016 Tinghu Jijia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盐城市亭湖区纪委 盐城市亭湖区监委 苏ICP备12035882号-2
地址:盐城市青年东路55号  邮编:224051 联系电话:(0515)66691139 8988113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