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美文
网站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廉政美文     
土地与明天同在
发布日期:2024/1/18       作者: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355]
    (一)

  “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

  这是《繁花》电视剧中阿宝说的台词,句子出自经典小说《飘》。

  我在腊月冬日,跟随赵亚夫下乡,想起这句台词,感慨万千。

  2024年元月11日,农历腊月初一。农业专家赵亚夫要来徐渎村,我得知消息,特意从宜兴城里赶去见他。

  到了村里,才晓得赵老一早从镇江家里出发,先到武进雪堰镇指导农户,然后来周铁徐渎村,大约中午时分才会到。

  时间尚早,我决计先在村里转转。

  阳光暖暖地照着村庄,兜兜转转中,见橘子新品“红美人”在召唤,隔一段路就有采摘牌子。一个外地秤匠坐在村头,乌黑发亮的木秤杆插在货箱里。两个妇女忙着晒干草,准备做一床清香的草褥子。

  我捕捉着别样的生活气息,试图辨认这片土地上根脉深入泥土的走向。

  (二)

  我有个老亲眷在徐渎村,姓冯,我叫他小洪哥哥。他原来是个泥水匠,后来回村里种了一片橘树。

  听说我来了,他在村贸易所忙完事,骑着三轮电瓶车,风一样飞过来与我碰面。

  他跟我说,他认识赵亚夫,前几年还到过他橘园里,给他鼓过劲。

  我朝他望望,确认他有没有吹牛。

  赵亚夫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习近平总书记跟他亲切握过手。这样闻名的农业专家,小洪说起他,竟然像讲村里的长辈一样亲切熟稔。

  “哎呀,我们村里年纪大的人都认识他。他年轻时,从省农科院下派到徐渎村蹲点,在这里三年呢。我爹当时是村里的副业队长。”小洪很认真说。

  我笑了,赵老果真是徐渎村的“老亲”了。我原是知道,他与徐渎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是我没想到他还深入我小洪哥哥的橘园里指导过。

  小洪属牛,今年六十三岁。我五年没有见到他,这次碰面,很是惊喜,他已是村里种橘的“大户倌”了。“大户倌”是乡下俗称,指有一定规模、种植上有经验的人。

  大概四五年前,徐渎村委请赵亚夫来“把脉”。当时村里种贡川橘居多,产量高却卖不出大价钱,一公斤卖五六块钱。赵亚夫来了推广优质新品种“红美人”,说一公斤能卖到三十元。他在镇江句容扶持的橘园,原来也是产量高,品质低,种了“红美人”,农户收入大幅上升。

  就是那一次,赵亚夫踏访了小洪的橘园,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这两年小洪种了一批“红美人”。最多的一棵树结了二百多只橘子,卖到一千多块。去年“红美人”、贡川两个品种加起来,四亩多面积,毛收入超出十万元。

  徐渎村两届蔬果节,赵亚夫都到场“站台”,帮农民撑腰。名人效应带火了徐渎村。全村现在有六百多亩橘园,秋天橘子红了的时候,清香弥漫整个村庄,采橘买橘的人来来往往,双休日村干部都出来疏导交通。

  我和小洪哥哥在田间聊着,绿色从脚底铺开,向太湖边涌去。这是村里新打造的蔬果示范园,抬眼可见一尊老农耕牛铜像,田里插着方块牌子,一个字一块牌:“学习亚夫精神,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我微笑注视着这十四个大字,似乎看到了根脉深入泥土的走向,这是充满希望的土地。

  (三)

  中午十二点多钟,赵亚夫带着他的团队到达徐渎村。这是我第三次见到他,依然是那样的睿智、和悦、谦逊,只是头上白发明显多了些。

  八十三岁了,他还在田头跑,永远与土地乡间在一起,给农村带来喜悦、帮助。

  这是一个灵魂不长皱纹的人,让人心生敬意。看他微信朋友圈,没有老年人常见的养生秘籍,发的都是农业技术成果,传递着生生不息的能量。让人惊奇的是,他在句容戴庄推广“再生稻”,春天种一次秧苗,夏天收一茬,秋天还能收一茬。稻田里放养鸭子,不治虫,不施农药。这简直神了。

  作家庆山说:人不必在意自己老去。重要的是,于这个世间曾经有所创造、分享、布施、给予。

  赵亚夫就是这样的人,像老树一样根脉深入泥土,带给人们一片绿荫。这次他带日本专家来教果农修剪,上午在武进雪堰镇现场示范结束,匆匆吃了饭,来不及午休,就奔徐渎村来。

  村西面,有个江山生态园,老板叫张国忠,他种一百多亩橘子,有三十多亩去年收入为零。他苦笑道:管理没到位,三四月份气温升高时,大棚没有及时掀开,里面温度蹿到四十来摄氏度,橘花爆开落地。加上修剪技术不高,导致橘子没有挂果,秋天收成是“鸭蛋”。今天专家来了正好,教教果农怎样正确修剪。

  日本专家永渊晴彦五十来岁,理论实践全在行。他站在橘树前,手持剪刀边示范,边讲解。翻译李传德是亚夫团队的骨干,曾在日本学习进修过,所以橘园里不时传出饶有趣味的话来。

  你们看,这是前年背枝上超生出来的旺枝条。去年工人“咔嚓”一下把它剪掉了,枝条的营养水一样流过去,堵不住,可见,靠剪是控制不住的,只能靠“结果实”控制。一结果,树的长势就压住了。

  再看这个超生枝条,这么粗现在不能剪,但也不能不管它,如果放任它,就会长成树中树,明年长得更粗,像把伞,周围细枝都给它搞死了。所以我们得把它拉斜,上层偏直些,下层偏平些。有的枝条让它明年结果,有的是后备干部,留到后年结果。

  要调整得恰到好处,既长果又长树,年年丰收,没有大小年……

  这样形象生动的讲解,很容易让人明白。

  在乡间,农民对“大小年”习以为常,觉得这是自然现象。然而,科学管理颠覆人们的认知。运用新技术,管理得法,没有特别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年年可以丰收。

  赵亚夫举例说,长江中有个小岛叫江心洲,那里的农民种柑橘历史长,原来“大小年”现象很普遍。后来推广新技术,通过施肥、修剪来调整,改变了“大小年”状况,品质提升,连续两年参加省里柑橘评比,获得特等奖和金奖。

  我注意到,有两个七十来岁的村民开始缩在后面听,后来站前面来了。我问他们平常怎么修剪的,他们说:“自己的主意,觉得太密太高了就修掉些。”

  他们大概就是小洪所说的“小户倌”,种几分地,不上亩,因为年纪大,反应不灵敏。

  “大户倌”小洪本来跟我讲好来现场,可他的橘园下午来了装门师傅,逮住他去买配件,脱不了身。他电话里一再说遗憾。

  农民对科技知识很渴求。小洪看到报纸上讲,日本人种梨子,吃不掉的牛奶倒果树下,结出的梨子又脆又甜。他就学样,买一箱牛奶来试试。后来又听说垩点白糖和黄糖,能增加橘子的甜味,他就在治虫时放糖。几番试下来,都没见多大成效。后来翻书看,向人请教,才摸索到门道。他是橘树种得比较好的农户,但是更多的“小户倌”,需要农业科技人员帮助。

  所以,“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亚夫精神”,像春雨滋润心田。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苏东坡这首词,恰是赵亚夫和土地、农民缔结情义的写真。

  赵亚夫在徐渎跟镇村干部说:一定要搞生态高效农业,有一天,当种田收入跟进城打工差不多时,四五十岁的人如果在城里干不下去了,可以回来种田。

  此时,我想到了阿宝的台词:“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

  夕阳晚照,田野村舍有着无言静美。忙碌了一天的赵亚夫还要赶往张家港。

  暮色里,他像火炬手,带着希望之光。他身后应该有更多的科技英才走向田野。

  这次欣喜地看到,他身旁站立着李传德、李金凤、韩平定、王忠立等农业科技人员。当更多的他们根脉深入泥土,那希望和明天一定同在,我想。(乐心)

上一篇:两个手艺人
下一篇:苏东坡与宜兴
Copyright 2016 Tinghu Jijia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盐城市亭湖区纪委 盐城市亭湖区监委 苏ICP备12035882号-2
地址:盐城市青年东路55号  邮编:224051 联系电话:(0515)66691139 8988113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