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网站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滚动新闻     
增加历史自信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 —— 《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2022/1/13       作者: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8726]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只有把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和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统一起来,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才会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江苏区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增加历史自信,提高江苏廉洁文化软实力,2021年省纪委监委会同南京大学组织编写了《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一书,甄选200余名在江苏任职或江苏籍在外有代表性的贤吏,对他们的突出事迹进行梳理,从少年课读、青年历练、壮年功名、老年归隐等时期,剖析造就贤吏的成因,探究贤吏的为学、为人、为官之道,启迪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答卷。

  近日在南京召开的《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座谈会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该书的主题、体例、内容、创新之处以及时代价值等作了极富价值的交流研讨,给人以思考和启迪。现将座谈会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唤起历史记忆 坚定历史自信

《群众》杂志社原总编辑 周毅之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正是一部唤起历史记忆、传承先贤风范、深化历史认知,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厚实的历史底气,从而更坚定历史自信的历史文化著作。

  我们的历史底气,来自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此中有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精神血脉。江苏历代先贤立德、立功、立言,其为官之道为历代理政安民的理念导向和价值支撑,如珠玉家珍,皆民族瑰宝,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珍贵历史文化滋养。《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广收200多名先贤的立世信念、心中定见、行事原则,唤起人们对先贤的历史记忆,激发人们对先贤精神风范的自豪与崇敬,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秉天下为公、人间正道的历史底气。这种历史底气,也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底气。

  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在于历史认知,在于对历史精神内质的深切理解。《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遵循“创造性利用、创新性发展”的方针,站在时代高端对江苏历代先贤修身立德、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内质作了精湛的解读,为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铺垫。习近平总书记对本书所收多个人物有过引述或评述。比如,引程颢“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评述才高八斗的冯梦龙去僻远的寿宁县上任走了半年,“怎么千辛万苦都去”;评述张伯行是“有名的清官”,“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等等。本书对这些历史人物的铺陈,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修身立德的教导,在新时代用好这面历史的镜子。

  历史自信是继续前行的精神底气,同时又激起新时代条件下理政安民所应有精神规范的历史自觉。本书《序言》中阐明编撰主旨时说,“这是承担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厚望,致力于新赶考之路上江苏干部廉政建设的一项责任”。这一编写主旨,贯穿于全书的资料收集、素材选择、人物评价和理念阐述。本书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人生各阶段为线索,精心梳理了江苏历代贤吏的节概操守、成长修身、嘉言懿行、处事风范、功业成就等,给了读者在人生各阶段如何自身立德、建功立业以切身体悟,尤其给领导干部见贤思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细致入微的历史启示,激发起担当时代使命的历史自觉。


探讨江苏历代贤吏的为官之道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主编 范金民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历代贤吏都是社会精英,优秀官箴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篇章。清官贤吏,历史上称为“清官”“贤官”“廉吏”“贤臣”等,最习称的是“名宦”“循吏”。在今天衡量,这些概括都不够全面而精准。经过反复思考斟酌,该书名定为《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

  以往书写历史上的清官廉吏,基本上都是按类别,或分地区,叙述单个人物,现在分成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四个阶段,探讨总结江苏历代贤吏的为官之道。以往研究大多仅仅阐述官员的为政业绩,现在要寻绎表彰贤吏的一生,仕途以外,还要探讨贤吏养成的时代、环境、接受教育、家庭、社会背景等影响因素,并关注其致仕生涯、家教家训,关涉面极为广泛。

  我们先拟定贤吏的基本标准,主要收录那些治国理政、推动社会进步和地方发展的杰出封疆大吏和亲民、爱民、安民、惠民的地方优秀官员。随后,泛览搜集资料,从一手材料中择取出典型人物,初步确定人选及其典型事迹后,再不断充实调整。以事类人,从江苏的特点和历史实情出发,考察贤吏的仕途人生,探讨其为官之道,阐明其理想信念、宗旨践行、担当奉献,论述其为国家、地方和人民作出的卓异业绩,表彰其关注国计民生、推动江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嘉言懿行,彰显其崇正祛邪、奖廉惩贪黜庸的品行节概,关注其晚年生活或退官生涯,总结贤吏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探寻贤吏为官之道中蕴含的借鉴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探讨江苏历代贤吏的为官之道,考察其多彩人生,总结其官箴遗产,不仅可以充实江苏治政史,丰富江苏人才史,而且可以提供诸多有益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有利于当下的治国理政廉政廉洁教育,也有利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


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的当代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江南大学党委书记 朱庆葆

  历史上的江苏联结南北、贯通东西,是重要的财赋大省,也成为众多贤吏历练养成之地。面临地方经济发展、赋税钱粮征收和重额漕粮输送等方面巨大压力,历代贤吏能够坚持“立世有信念、心中有定见、行事有原则”。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新的赶考之路上的传承基因,也是江苏干部的传世家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大力倡导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今日的江苏,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样也对江苏干部的理政能力、知识水平和道德操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理出版本书,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历史的鞭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对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启迪在于:一要做到忠诚。传统儒家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信仰上的忠诚。有了忠诚的信仰,就能在面临任何困难时,做到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要“以民心为己心”,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二要做到干净。江苏历代先贤的重要共性,在于“清正廉明,自奉节俭”。孔子曾经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官员廉洁,才能够为政公平、理讼明正。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嘱托,把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安身立命的“压舱石”。三要做到担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历代先贤为国分忧、为政尽力、为民操劳的不竭动力,既源于文人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也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倡导的高风亮节。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效法先贤,持续砥砺担当之志、磨砺担当之勇、提升担当之能。要更加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落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立德、立功、立言之道,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反腐文化建设的重要探索

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范从来

  通过对《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的认真学习,我认为本书的出版,有三大意义。

  第一、本书是中国特色反腐道路的重要拓展。腐败起源于人性中的贪欲,反腐法规与制度的作用在于扼制贪欲的膨胀与扩张,将它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制度反腐是让人不能腐、不敢腐,但法规和规章制定得再严密,也不可能把一名官员所不应该做的事一件不漏地描述并规定下来。制度是表,文化是本。文化防腐,不仅具有遏制腐败的功能,而且最终能够达到让人不想腐、不愿腐的效果,它构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创新维度。《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正是从为官文化的角度,对江苏历代贤吏的立德立功立言之道进行深入的分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对中国特色反腐道路的一种重要的拓展。

  第二、本书是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探索。对中国而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异质文化及其相应价值理念主张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定的文化任性和失度,身处文明时代转折点上的当代文化研究,应该建构一种问题导向型文化研究的范式。《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围绕德才兼备、廉明能干的为官之道进行文化建构,是一种创新性探索,必将推进主题文化研究的繁荣。真正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人在其生活空间中的整体性养成。《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不是仅仅从为官之行研究贤吏文化,而是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人生脉络为主线,从家世背景、从学情形、社会历练、嘉言懿行,领略先贤人生各个阶段的节概操守,体悟其成长经验,汲取其立德立功立言之道。这是对文化整体性的遵循。

  第三、本书彰显江苏官员优秀为官之道的传承和弘扬。根据本书记载,早在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当时的江苏,土地仅占全国的7.11%,但所交税粮占全国的20.59%。2020年的江苏,土地占全国的1.12%,经济总量(GDP)占全国的10.11%(数据来自: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这充分说明,江苏当代领导传承弘扬了历代贤吏立世有信念、心中有定见、行事有原则的优秀为官之道,历代贤吏和当代领导共同创造了江苏各项事业走在前列的辉煌成就。


一部有高度有深度有角度的优秀作品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王月清

  刚刚面世的《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一书,是江苏省纪委监委加强干部廉政教育、倡导以文化人、为政以德的独具匠心的优秀教材,也是学界通透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致力于新时代转化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在全国并不多见。

  用传统文化资源涵养政德,强化干部队伍修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应有之举,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应有之举,也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政之道的应有之举。

  贴近性是本书的特色之一。“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熟悉的乡土上,用身边的历史史实,梳理乡贤先哲的生命成长历程和嘉言懿行,提炼历代贤吏群体性的立身行事的风格和风范,并从人生规律的角度阐说现代启示,使全书充满了亲近感。

  通透性是本书的特色之二。在系统消化历史材料、通透把握群体特征的基础上,以群体人生的四个阶段为纵向线索,充实各个个体的有说服力的人生行历、为政事功,纵横结果、点面结合、史论结合,显示了作者超越史料铺陈、让抽象回到具体的努力。

  现实性是本书的特色之三。全书在整体展开中,能结合现代治理要求、尊重传统治理背景,尊重地域、家庭、教育等多元历史场境,面向现实,努力使历史叙事面向现实和未来的意义世界,面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应有之道和能有之道,较好地体现了组织方和编撰者的用意和用力。

  总之,本书是一本有高度有深度有角度的深入浅出的优秀作品,值得推广阅读。


从历史中不断汲取担当作为的养分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院长 张 生

  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十分重视。他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干部在成长履职过程中,应当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中经过长期淬炼的合理内核,化作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梁柱和框架,在“不敢腐”“不能腐”的刚性约束基础上,形成“不想腐”的更高、更深层次的约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每个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他谆谆教诲说,希望大家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并经常引用先贤的史迹和话语,鼓励、要求我们的干部。

  江苏是文化大省,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挖掘历代江苏贤吏们的为官之道,明了干部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分别应当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对促进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是对总书记殷切期望的直接回应,它基于江苏丰富深厚的本土资源,立意高远,以科学、扎实的史料为支撑,体现了主事者在篇章结构上的顶层设计,相信必将对江苏广大党员干部提升自身修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内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吏治之清浊,关系民生之休戚”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徐 雁

  地灵人杰的江苏地域,自唐、宋以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基础比较好、民众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比较和谐的地方。但以往较少有学者去悉心梳理江苏地域诞生的贤官良吏的成长背景,并将之与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和家族家教文化进行融汇性阐述。《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一书,共分四章,共计30多万字,依据古代官员成人、成长、成才和成名的基本规律,考察了江苏贤良官吏的家族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环境,认为其在人生起步阶段所接受的儒家文化涵育,决定着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走向,影响到青年时期的学业科举和社会历练,壮年为官时期的励精图治和清正廉明,晚年时期的保持节操和齐家裕后。

  在第一、二章里,作者们依次撷取了聪颖好学、幼承庭训、仕途初试、躬行实践等九个方面,采撷江苏贤良官吏的典型事例,加以缕述和分析,论证了江苏官吏之所以“贤能”,大多离不开少年阶段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青年时代对“学而优则仕”的前途追求,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第三章是作者们的重点阐述部分,篇幅占到全书内容的二分之一。这是因为一个传统官吏得以走上仕途,报效朝廷和国家,其掌权行政的时间一般只有二三十年,只有在此期间,素质修养、思想信念、行为方式等才有机会充分体现出来,关系到同僚相处共事,影响到国计民生。

  最后一章,作者们总结了俭以养廉、热心公益、讲学传道、诗文寄情、重视家训等七个专题,概述了“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江苏贤吏较为典型化的晚年生活。本书“附篇”,则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了江苏历代贤吏为人、从政和处世的事迹,及其留给当世的十个层面的精神财富。

  “两袖清风坦荡荡,为政不廉常戚戚。”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认为,“凡治人者,不问吏材能否,施设何如,但民称便,即是良吏”;清初名臣赵申乔也说:“吏治之清浊,关系民生之休戚。”这说明吏治清明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表征,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而本书选题切中时务,全书架构分明,内容选材具有典型性,应是一部当代公务员群体进行自我学习提升,以及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廉政教育的优良读本。


创新体例 经世致用

苏州大学教授 王卫平

  由省纪委组织编写、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主编的《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一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针对性、实用性并具,是一本供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学习参考的好读本,并且在内容、体例等方面颇具创新,读来让人耳目一新。本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体例方面的特点。一般写某个地方官员的为官之道,总是从这个地方历史上找出一些著名官员,介绍其一生行事与突出事迹,总结其特色。但本书独辟蹊径,构思独特,不是全面介绍某个或某些贤吏能吏,而是反映贤吏群体像,从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人生阶段,选择性地介绍贤吏们的成长历程、不同阶段的特点。由于各人出身不同,受到的地域文化滋养不同,每个贤吏的经历、工作特点、生活方式乃至取得的业绩各具特点,加上社会的变化,有些东西难以复制或者仿效,对今人的教育价值存有局限。而本书的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贤吏群体的共性,从而对今人的启示、借鉴、教育价值更大、更有效。

  二是资料选取方面的特点。本书所介绍的江苏历代贤吏,既包括江苏籍为官江苏或外地的官员,也包括外地为官江苏的官员,这就使得本书涉及的人物更多、取材量更大。同时,这一选人范围决定了本书的体例必须打破常规、以事系人而非以人系事。介绍江苏贤吏固然不能忽视为官外地的江苏人,同样不能回避任职江苏的外地官员,他们共同构成了“历代江苏贤吏”群体,为江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过贡献。

  三是经世致用方面的特点。为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修行修心修志,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正做人、廉洁从政,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答卷,编写者殚精竭虑,突出主题,始终围绕历代江苏贤吏们的学习立志、施政历练、清廉立德等方面展开论述,反映他们“以国家兴亡百姓福祉为己任”“上不负君,下不负民,也不负己”的使命担当,表现出强烈而突出的经世致用功能。尤其在本书的最后,列举了江苏贤吏群体立德、立功、立言行为对后人的十个方面启示,少年时期应该确立初心、树立理想信念;青年时期应该勤奋学习、增长才干;壮年时期应该唯勤唯俭、严格自律、执政为民、勇于担当、力行实事;老年时期守住底线、保持晚节。这既是历史经验的启示,也是现实工作的需要。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京开幕
下一篇:习近平: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责任 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Copyright 2016 Tinghu Jijia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盐城市亭湖区纪委 盐城市亭湖区监委 苏ICP备12035882号-2
地址:盐城市青年东路55号  邮编:224051 联系电话:(0515)66691139 8988113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