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自古尚学重文,除私塾外,氏族多设义学,又称义塾,是一种公益事业的私塾,族内贫家子弟可以不交“束脩”上学,甚至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助,发点饭费或者纸墨笔砚之类的学习用品。但教师的工资还是要发的,所以义塾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源,靠的是族中做官和富有的人家捐助。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九回里写道:“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银。”所谓膏火之银就包括教师的束脩、学生的饭钱和学习用品等费用开支。在京城这样的大城市,还有行业会馆办的义学,皆有本省大官支持,这是旧时代文化教育事业中很有意义的事情。
苏州民间十分重视小儿启蒙教育。启蒙入学,拜师礼隆重又完备:入学前先翻皇历,选一个“黄道吉日”,并通知外祖家,外祖家要准备一担东西来送孩子上学。挑子一头是一只小书箱,一部四书、一匣方块字、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笔筒、笔架、水盂;另一头是一盘定胜糕,一盘粽子,谐音“必定高中”,粽子里面有一只裹成四方形的“印粽”,还有两只裹成笔管形的“笔粽”,谐音是“必中”的口采。
苏州旧俗,父亲是不送学堂的,一般是舅舅或舅母送上学,若无舅舅则叔伯送,男孩穿戴礼服、红缨帽。舅舅或舅母领着外甥,佣人挑担,来到书房,先点上红烛,舅舅拈香,教外甥朝拜书房正中挂着的先圣孔子像。然后在地上铺上红毡毯,请先生坐在椅子上,接受学生的拜师之礼,学生则两手着地,叩首三拜,礼毕,接着是师生喝“和气汤”,汤里是梧桐子、青豆加糖,吴语“梧”与“和”音相近,“青”与“亲”音相近,希望师生和和气气。仪式结束后,舅舅、舅母退出,老师开始教课。先是认识几个字,然后就放学了,先生要把学生的书包翻转来装书,并在书包上系一个红丝绸穿着的铜钱。把舅家送来的四方印粽让学生捧回家,希望学生能学有所成,科举中榜当官掌印。至于书包翻转,是因为吴方言俗语,说一个读书人中举腾达,叫“书包翻身”,如今这句话仍在民间流传,成了苏州百姓督促自己子女好学上进的座右铭。苏州民间还流行外甥读书、舅舅送书包的习俗。
塾师教授生徒,启蒙时候教方块字,读了一年多,才开始读书,由《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四书》《五经》《幼学》《古文》等书逐步地读,每天教几行到几十行,依学生的资质而定,只读不讲。读过《四书》才开始练习和出题作文,读完《五经》再研究声韵,教授吟诗作联,写字方面启蒙时老师把笔、写描红字,逐渐印描书法和临字帖。
学生每天早早到塾,早上不能高声读书,只许低声或写字,待老师起身后才能放声诵读。读熟了要背,背了昨天所教的书,还要背从前所读的熟书,背不出的学生就要被处罚,方法不外立壁角,或在先师的神位前,拍头、用戒尺打手心,甚至还要关饭学、关夜学。午时放饭学,饭后塾师要午睡,大家抄书或作文,待塾师醒后,才能照常读书,背得出当日生书的学生,可以提早放学,如果隔夜的书还没有背出来,就要罚关夜学,非要背出来才能放学回家。
从古至今,读书有成都是学生刻苦勤奋和老师指点有方的结果,所以古人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言。(沈建东)